“隔空助力”他人自杀后还在网上炫耀,判了!

江西博德律师事务所 2023-09-01 

年轻男子酒店内自杀

生前的微信聊天记录
引起办案民警的警觉
记录显示
某网友向该男子详细讲解自杀方法
并诱导、催促其尽快自杀
这名网友是什么身份?
这种行为是否属于犯罪?
时间还要回溯到2021年
……


男子在酒店房间内自杀

生前聊天记录令人生疑‍

“110吗?我刚才看到同学马某在社交软件上发布的一条‘定时说说’,他拜托警察叔叔去历城区某酒店某房间收拾他的遗体,屋内有高浓度的某种气体,麻烦你们去看看吧!”

2021年12月1日20时,山东省济南市公安局历城区分局报警中心接到了这个报警电话,几乎同一时间,酒店方也打来紧急求助电话,称某房间的房客可能在房间自杀了。

现场勘查结果显示,马某是一名年轻男子,房间内物品摆放整洁有序,现场无破坏痕迹,财物无丢失情况,排除他杀可能性,初步认定为自杀。

随后公安机关对马某随身携带的物品进行检查,其中马某手机里生前的微信聊天记录引起了办案民警的警觉。

原来马某生前曾与一名微信昵称为“何杨”的网友详细交流过“如何自杀”,“何杨”向马某详细讲解自杀的方法,并诱导、催促其尽快实施自杀行为。在马某已经死亡后,“何杨”还不间断地通过微信联系马某,以确定其“是否真正死亡”。

公安机关迅速着手核查“何杨”的真实身份,经查,“何杨”为四川成都人冯某,系马某死亡前一周在某网络平台上结识的新网友。

2021年12月3日,公安机关以冯某涉嫌故意杀人罪进行刑事立案,并于12月5日将其押解归案。鉴于该案犯罪嫌疑人主要利用网络平台与被害人进行“隔空交流”,与传统的故意杀人案有明显区别,历城区检察院检察官应邀依法介入该案,检警双方通过沟通协作,很快确定了办案方向,在检察官的建议下,公安机关调取了冯某全部社交软件的聊天记录、网页浏览记录、网购记录等资料。


来自于网上的信息

“我有无痛死亡方法,是否一起自杀”

随着侦查工作的深入
案件真相逐渐浮现
“一起吗?我有无痛死亡方法”
“是否一起自杀”

……


2021年11月至12月期间,犯罪嫌疑人冯某在互联网论坛上多次搜索自杀、抑郁的相关文章,并主动向留言评论的百余名网友发送以上诱导性信息,冯某甚至还加入多个微信群,以“与他人一起自杀”为由向多个网友介绍、推荐自杀的方法。

而在酒店自杀的马某正是被害人之一。马某系济南某学院在校学生,因患抑郁症曾欲跳楼自杀,但出于对死亡过程中痛苦的恐惧,他放弃了自杀念头。

“一起走吗?我有无痛方法。”2021年11月24日,马某在某App上看到了冯某的留言,本就患有抑郁症的马某,通过微信联系上了冯某。“在世上多待一天都是煎熬。”冯某适时向其发出“一起走”的邀请。

聊天过程中,冯某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将自杀的方法逐个展示给马某,并谎称自己使用过上吊、烧炭、服用安眠药等多种方式尝试自杀。“不仅没死成,反而总因被救而徒增痛苦。”看到志同道合的“战友”如此交心,马某也对其无比信任并袒露心声。


提供方法→推荐卖家→催促自杀

“兄弟,我给你推荐一个无痛的方法吧!包送走!”在频繁的文字、语音、视频聊天交流中,冯某不停“洗脑”马某,称有个大哥就是通过一种无痛自杀的方式死的,在死之前还把手机格式化了,警察什么也查不到,也不会给任何人增添麻烦。

冯某诱导性的话语让马某轻生的念头愈发强烈,冯某不仅向马某传授了自杀办法,更为其推荐提供了同城的卖家,待到货后,冯某又悉心教授马某操作方法,还多次与其视频确认是否正确安装,以保证自杀一次性成功。

不仅如此,冯某还否定了马某在宿舍自杀的思路,转而推荐马某去宾馆。为进一步坚定马某的自杀决心,冯某不断表示自己早已忍受不了煎熬,催促马某“尽快走”,不然自己就要“先行一步”。

马某到达宾馆后,冯某又频繁向其发送信息,甚至主动拨打视频电话与马某进行了长时间沟通。之后,马某留下遗言:“冥想一会儿,准备走了。”随后自杀身亡。

马某自杀后,冯某一再通过微信追问:“兄弟,走了吗?”并在互联网上向其他网友炫耀:“看,我刚送走的!”


网上“帮助”他人自杀

构成故意杀人罪

该案存在以下争议焦点:




一是犯罪嫌疑人冯某的行为是否属于教唆、诱导或传统意义上的帮助行为?

二是冯某的行为与马某的死亡结果是否存在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三是相约自杀行为的刑法责任评价问题。

2022年7月,历城区检察院以冯某涉嫌故意杀人罪提起公诉。2023年2月该案一审开庭。开庭审理阶段,辩护人对于检察机关指控的罪名与犯罪事实均有异议,为被告人作无罪辩护。

检察官向法庭阐述:被告人冯某以相约自杀为名,主动向被害人推荐、传授自杀方法,发送自杀工具购买链接,提供虚假的自杀成功范例,促使被害人实施了自杀行为。冯某对被害人实施的“隔空助力”基本等同于“面面相授”,产生了实质帮助,反映出其明显具有积极追求他人死亡结果的发生而予以帮助的主观故意,且其帮助行为与被害人的死亡结果之间具有物理和心理上的因果关系,其行为符合故意杀人罪的构成要件。

2023年4月,法院对该案作出一审判决,以故意杀人罪判处冯某有期徒刑五年。对一审判决结果,冯某不服并提出上诉。近日,二审法院作出终审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图片

法条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三十二条

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来源:广东普法、张家港普法


联系我们
18970992837
江西省南昌市西湖区九洲大街1188号金碧华府4号楼106号(总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