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时代的企业商誉保卫战:从两起典型案例看商业诋毁的法律风险与应对-江西博德律师事务所
公告栏: 公告|关于江西田昌农业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破产清算专项审计报告的公示 【点击查看】

后台入口    | 返回首页    | 移动站

新闻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新闻中心
社交媒体时代的企业商誉保卫战:从两起典型案例看商业诋毁的法律风险与应对
时间:2025-03-24     阅读次数:14

江西博德律师事务所 2025年03月24日

第938期  编号:JXBD20250324

单位 | 江西博德律师事务所
编者 | 博德微信运营团队

移动互联网时代,微信朋友圈、公众号等社交媒体已成为企业推广的重要阵地,但也成为一些不法商家攻击竞争对手的“隐形战场”。近期,两起典型的商业诋毁案件引发广泛关注,不仅为企业敲响警钟,也为如何合法维护商誉提供了重要启示。

案例一:虚假声明引发百万赔偿——酒泉“杏香源”商标案

食品公司因竞争对手某乙公司在朋友圈发布“杏香园牌杏皮茶存在严重质量问题”的虚假声明,导致商誉严重受损。法院认定,被告利用“谐音梗”捏造事实,造成公众混淆,构成商业诋毁,最终判决其赔偿损失并公开消除影响。
    警示意义:社交媒体并非法外之地!企业发布信息需以事实为基础,任何通过捏造、传播虚假信息恶意贬低竞争对手的行为,都将面临法律严惩。

案例二:员工转发不实信息,公司担责——珠宝店纠纷案

珠宝指控竞争对手员工在朋友圈发布“免费产品为假货”等贬损性言论。一审法院认为员工个人行为不构成商业诋毁,但二审法院推翻原判,指出员工使用带有企业标识的账号发布信息属于职务行为,其责任应由经营者承担,最终判决两家珠宝店赔偿2万元。
    核心启示:员工行为与企业责任紧密挂钩!若员工以企业名义或利用职务账号发布不实信息,企业需承担管理失职后果。完善内部合规培训、规范员工社交媒体使用至关重要。

法律启示:企业如何防范商业诋毁风险?

强化合规意识:定期开展反不正当竞争法培训,明确禁止员工捏造、传播虚假信息。

监控网络舆情:建立舆情监测机制,及时发现并应对不实信息,固定证据以备维权。

规范账号管理:区分员工个人账号与公司官方账号,避免职务行为与个人行为混淆。

主动维权:遭遇诋毁时,立即通过公证保全证据,向市场监管部门举报或提起诉讼,要求停止侵权并赔偿损失。

结语:合法竞争是商业繁荣的基石。

商誉是企业立足市场的无形资产。上述两案表明,法律对利用社交媒体实施商业诋毁的行为“零容忍”。企业既要严守法律底线,避免“踩雷”,也需积极运用法律武器捍卫自身权益。唯有诚信经营、公平竞争,才能赢得市场持久信任,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以案为鉴,守正创新——在数字时代,让法律为企业商誉保驾护航!

640 (1).png

微信图片_20250213110704.jpg

微信图片_20250213111433.jpg

31e8508c4e9560ae84f03a4740d28b6.jpg

关注微信公众号

24小时服务热线

18970992837

博德律师事务所--追求优质,精益求精

江西博德律师事务所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洪城路655号海联大厦11楼(总所)

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县澄湖西路177号(分所)

电话:18970812446

备案号:赣ICP备2020010385号-1  技术支持:logo b.PNG

扫码关注微信